汉语词典
本站汉语词典收录共60多万个词条,释义来源主要参考《高级汉语词典》、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、《国语辞典》等汉语词典。可查询词语的拼音、五笔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词典释义、例证、英语、法语、德语翻译等。
汉语词典
词语 | 拼音 | 意思解释 |
---|---|---|
抒笔 | shū bǐ | 词语解释 1.犹挥毫,抒写。 网络解释 抒笔 抒笔(抒笔) 犹挥毫,抒写。 清 曹寅 《赴淮舟行杂诗》之六:“篷窗漫抒笔,何处写逋逃?” |
水笔 | shuǐ bǐ | 词语解释 [stiff-haired writting brush] ∶写小楷用的较硬的一种毛笔。也指用来画水彩画的毛笔 [fountain pen] 〈方〉∶自来水笔,笔杆内有贮存墨水装置的钢笔 转过来来抢夺我的表和水笔。《清贫》 国语词典 硬质的毛笔。 自来水笔。 网络解释 水笔 水笔,是一个汉语词语,拼音是shuǐ bǐ,是写小楷或书画兼用的 |
炭笔 | tàn bǐ | 词语解释 [charcoal pencil] 用细木板烧焦或用炭粉制成笔 国语词典 作画稿或素描所用的笔,以柳木烧焦而成。 网络解释 炭笔 炭笔是绘画和速写的常用工具。炭笔的主要原材料是木炭粉,木炭是木材经过不完全燃烧产生的,有的炭笔带有木炭的赭褐色,一般为黑色。炭笔表面比较粗糙,不反光,比较适合画 |
橐笔 | tuó bǐ | 词语解释 古代书史小吏,手持囊橐,簪笔于头,侍立于帝王大臣左右,以备随时记事,称作持橐簪笔,简称“橐笔”。语本《汉书•赵充国传》:“ 卬 家将军以为 安世 本持橐簪笔事 孝武帝 数十年。” 国语词典 手持橐囊,簪笔于头,随时奉命执笔写作。参见「持橐簪笔」条。 比喻笔墨生涯。 清.康有 |
托笔 | tuō bǐ | 词语解释 1.委托代笔。 |
王笔 | wáng bǐ | 词语解释 1.指晋王羲之的书法。2.指宋王彦博的文章。 网络解释 王笔 词语解释 (1).指 晋 王羲之 的书法。 唐 温庭筠 《秘书刘尚书挽歌词》之一:“ 王 笔活鸾凤, 谢 诗生芙蓉。” (2).指 宋 王彦博 的文章。 宋 赵蕃 《秋夜怀彦博审知》诗:“ 徐 诗壮城垒, 王 笔长波澜。” |
戏笔 | xì bǐ | 词语解释 随意戏作的诗文书画。 网络解释 戏笔 戏笔,读音xì bǐ,汉语词语,意为随意戏作的诗文书画。 |
削笔 | xiāo bǐ | 词语解释 1.删改定稿。 网络解释 削笔 削笔,读音xiāo bǐ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删改定稿。 |
小笔 | xiǎo bǐ | 词语解释 较小的毛笔。 指绘画中的小作品。 小数量的(用于款项)。 网络解释 小笔 《小笔》是一款支持Android 1.5的壁纸美化类软件。 |
悬笔 | xuán bǐ | 词语解释 1.悬肘运笔。 网络解释 悬笔 悬笔是一个汉语词汇,出自明 王守仁 《传习录》,解释是悬肘运笔用毛笔写书法。 |
宣笔 | xuān bǐ | 词语解释 1.指安徽宣城所产的毛笔。 国语词典 安徽省宣城县所产的毛笔。 网络解释 宣笔 宣笔产于安徽泾县(原属宁国府,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,故称“宣笔”),是中国四大名笔之一。据韩愈《毛颖传》记载,公元前二三年,秦将军蒙恬南下时途经中山(安徽省泾县一带山区)发现这里兔肥毫长,便以竹 |
旋风笔 | xuàn fēng bǐ | 词语解释 形容文笔快捷。 网络解释 旋风笔 xuàn fēng bǐ 形容文笔快捷。 唐 冯贽 《云仙杂记·旋风笔》:“ 魏博 田承嗣 签治文案如流水,吏人私相谓曰:‘世罕有此旋风笔。’” |
燕然笔 | yàn rán bǐ | 词语解释 1.汉班固为窦宪作《封燕然山铭》,记其功勋。后以燕然笔指歌颂战功的文笔。 网络解释 燕然笔 解释:汉班固为窦宪作《封燕然山铭》,记其功勋。后以“燕然笔”指歌颂战功的文笔。 |
意笔 | yì bǐ | 词语解释 1.中国画的一种画法。以简练之笔墨勾勒景物的神态,抒发作者的意趣。也叫写意。 网络解释 意笔 意笔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yì bǐ,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。 |
圆珠笔 | yuán zhū bǐ | 词语解释 [ball-point pen] 一种以小钢珠作笔尖的笔,钢珠可在其承窝转动,钢珠因与笔杆内的墨水管相接触而带上墨水 国语词典 大陆地区指原子笔。 网络解释 圆珠笔 圆珠笔是通过笔或笔芯前端的球珠滚动带出书写介质的笔。 圆珠笔是一种使用了微小旋转圆珠的笔,这种圆珠由黄铜、钢或者碳化钨制成,可在 |
原子笔 | yuán zǐ bǐ | 词语解释 [ballpen] 旧称圆珠笔 国语词典 为美国人雷诺(Reynolds)所发明,形状像自来水笔,笔尖有一圆珠,笔管中装有油墨,书写时圆珠在纸上转动,油墨由管、珠间隙渗出。 |
杂笔 | zá bǐ | 词语解释 1.文体名。随意抒写,不拘形式的作品。 网络解释 杂笔 杂笔,拼音是zá bǐ,汉语词语,文体名,释义是随意抒写,不拘形式的作品。 |
真笔 | zhēn bǐ | 词语解释 1.真迹。2.指原作。 国语词典 书画或诗文等确实出自署名作者的手笔,而非伪托、假造。 宋.刘迎〈题十眉图〉诗:「宝箱拂尘金?膝,周昉丹青见真笔。」 清.赵翼.《瓯北诗话.卷一.李青莲诗》:「青莲胸怀浩落,不屑屑于恩怨,何至诽谤如此!恐亦非其真笔也。」 网络解释 真笔 真笔两 |
执笔 | zhí bǐ | 词语解释 [write] ∶指写文章 [do the actual writing] ∶动笔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 那篇论文是全小组集体讨论、由他执笔的 国语词典 拿笔,指写字或作文。 汉.刘向《列女传.卷五.珠崖二义》:「关吏执笔书劾,不能就一字。」 《魏书.卷八一.山伟传》:「二十许载,时事荡然,万不记一,后人执笔无所 |
纸笔 | zhǐ bǐ | 词语解释 1.纸和笔。书写用具。2.指文章;文字。3.指字据。 国语词典 纸与笔,泛指书写的文具。 《三国演义.第一○六回》:「左右取纸笔与胜,胜写毕,呈上。」 《文明小史.第四八回》:「白趋贤就借一品香的纸笔,写了五张请客票。」 字据、借据。 《敦煌变文集新书.卷七.鷰子赋》:「今日 |
属笔 | shǔ bǐ | 词语解释 1.谓执笔撰写。2.委托执笔。 网络解释 属笔 【词语】:属笔 【释义】:1.谓执笔撰写。 2.委托执笔。 属应该读为“主”。 |
转笔 | zhuǎn bǐ | 词语解释 1.犹运笔。 网络解释 转笔 转笔是一项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,用手指来转动笔的休闲活动,是一种小众文化。可由多个不同的招式组合而成。如今,全世界有超过30个国家有自己的转笔组织,在全球化的背景下,转笔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庞大的动作库和风格体系。转笔有时候会被分类为一个训练形 |
赘笔 | zhuì bǐ | 词语解释 1.冗词,多馀的笔墨。宋章渊着有《稿简赘笔》。 网络解释 赘笔 赘笔(赘笔) 冗词,多馀的笔墨。 明 陆深 《金台纪闻》:“ 李少卿 子 阳旻 自 南京 来,与余论《纲目》数事……又谓‘ 莽 大夫 扬雄 死’,与‘ 晋 徵士 陶潜 卒’,则为赘笔。” |
纵笔 | zòng bǐ | 词语解释 1.放手书写。宋苏轼有《纵笔》诗。 网络解释 纵笔 纵笔:汉语词汇 纵笔:苏轼诗作 纵笔:苏轼诗作之四 纵笔 (汉语词汇) 纵笔,读音zòng bǐ,汉语词语,基本意思为放手书写。 |
拙笔 | zhuō bǐ | 词语解释 [my clumsy writing] 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国语词典 品质低劣的笔。 宋.陆游〈省事〉诗:「兴发旧醅何害醉,诗成拙笔亦堪书。」 谦称自己的书画作品或文章。 唐.尹程〈观秋水赋〉:「遂有感于庄篇,托微言于拙笔。」 也称为「拙稿」。 网络解释 拙笔 词目:拙笔 拼音:zhuō bǐ |
笔生 | bǐ shēng | 词语解释 1.谓以书写为业的人。 网络解释 笔生 笔生 《太平广记》卷一三四引《法苑珠林·赵太》:“ 唐长安市里风俗,每岁至元日已后,递饮食相邀,号为传坐。东市笔生赵太,次当设之。” |
笔舌 | bǐ shé | 词语解释 [position;proposition;views] 宣道立言 孰有书不由笔,言不由舌?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。扬雄《法言问道》 国语词典 意旨。笔和舌都是用以表达人类的思想及意念,故借为意旨的代称。 汉.扬雄《法言.问道》:「孰有书不由笔,言不由舌,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。」 唐.柳宗元〈送徐从事北游 |
笔情 | bǐ qíng | 词语解释 1.字画诗文表现的情致。 网络解释 笔情 笔情,读音bǐ qíng,汉语词语,基本意思为字画诗文表现的情致。 |
笔枪 | bǐ qiāng | 词语解释 1.以笔为枪。谓用文字进行批判或战斗。 网络解释 笔枪 谓用文字进行批判或战斗。邹韬奋《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·关于民主与集中》:“关于个人的批判,最容易引起人事的纠纷,当尽量移到小组会议中当面检讨而避免文字的笔枪。” |
笔孽 | bǐ niè | 词语解释 1.谓以刀笔害人而造成的罪孽。 网络解释 笔孽 以刀笔害人而造成的罪孽 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四》:“ 萧山韩其相先生,少工刀笔……梦神人语曰:‘汝因笔孽多,尽削禄嗣。’” |
笔快 | bǐ kuài | 词语解释 1.谓文笔快速。 网络解释 笔快 笔快 bǐ kuài 谓文笔快速。宋·何薳《春渚纪闻·作文不惮屡改》:“又知虽大手笔,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。” |
笔脚 | bǐ jiǎo | 词语解释 1.字迹,笔迹。 网络解释 笔脚 笔脚,拼音是bǐ jiǎo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字迹,笔迹。 |
笔箭 | bǐ jiàn | 词语解释 1.笔锋。借喻策试文章。 网络解释 笔箭 笔箭,拼音为bǐ jiàn,汉语词汇,是笔锋的意思。 |
笔划 | bǐ huà | 词语解释 1.见笔画。 网络解释 笔划 (词语) 笔划,是指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。也是指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。笔划可分为点(丶)、横(一)、竖(丨)、撇(丿)、捺(乀)、折(乛)等等几类,具体细分可达28多种。 |
笔花 | bǐ huā | 词语解释 1.见笔生花。 |
笔公 | bǐ gōng | 词语解释 1.北魏古弼的绰号。 网络解释 笔公 笔公,拼音是bǐ gōng,北魏古弼的绰号。 |
笔飞 | bǐ fēi | 词语解释 1.谓笔势飞举。 网络解释 笔飞 笔飞,拼音是bǐ fēi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谓笔势飞举。 |
笔法 | bǐ fǎ | 词语解释 [technique of writing calligraphy or drawing] 写字、作画、写文章的技巧或特色 春秋笔法 国语词典 写字作画时用笔的方法。 唐.颜真卿〈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〉:「有群众师张公求笔法,或有得者,皆曰神妙。」 行文的习惯句法、章法。即写作技巧。 《三国演义.第一一八回》:「会又令人于中途截了 |
笔断 | bǐ duàn | 词语解释 1.笔写的断语;文字结论。 网络解释 笔断 笔写的断语;文字结论 笔断 《明史·文苑传四·董其昌》:“又采留中之疏切於国本、藩封、人才、风俗、河渠、食货、吏治、边防者,别为四十卷。仿史赞之例,每篇系以笔断。” |
笔陡 | bǐ dǒu | 词语解释 1.谓十分陡峭。 |
笔到 | bǐ dào | 词语解释 1.书法精到。 网络解释 笔到 笔法精到。宋·米芾《寄陆老中》诗:“谁云存心乃笔到,天工自是秘精微。” |
笔刀 | bǐ dāo | 词语解释 1.制笔刀具。 网络解释 笔刀 (刀具) 笔刀在现今是一种模型工具,在其笔头部分差生了一个小巧锋利的刀片,可以用刀片来割掉模型水口的多余部分。 |
笔词 | bǐ cí | 词语解释 1.犹文辞。 网络解释 笔词 《新唐书·裴漼传》:“吏白积案数百……乃命吏连纸进笔为省决,一日毕,既与夺当理,而笔词劲妙。 |
笔楮 | bǐ chǔ | 词语解释 1.犹笔纸。 网络解释 笔楮 笔楮(bǐ chǔ) 犹笔纸。 清 龚自珍 《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》:“凡民以有易无,使市官平之,皆以稻、麦、百谷……蒲苇、盐酒、笔楮使相当。” |
笔彩 | bǐ cǎi | 词语解释 1.亦作笔采。2.谓文笔辞采。3.指图画的光华色彩。 网络解释 笔彩 笔彩拼音是bǐ cǎi,是汉语词汇,亦作“ 笔采 ”,解释为文笔辞采。也指图画的光华色彩。 |
笔资 | bǐ zī | 词语解释 [reward for writing or painting] 旧时称字画、文章的作者所得的报酬 国语词典 书画、写字、作文的报酬。 《儒林外史.第四三回》:「你只将『带领兵马』四个字,写作『多带兵马』,我这元宝送为笔资。」 写作的天资。 《警世通言.卷一八.老门生三世报恩》:「算计已定,如法阅卷,取了几个 |
笔姿儿 | bǐ zī ér | 词语解释 1.所写文字呈现的形象。 网络解释 笔姿儿 笔姿儿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bǐ zī ér,是指所写文字呈现的形象。 |
笔纸 | bǐ zhǐ | 词语解释 1.笔和纸。泛指文具。 网络解释 笔纸 词目:笔纸 拼音:bízhǐ 注音:ㄅㄧˇ ㄓㄧˇ 指笔和纸。泛指文具。 《晋书·文苑传·左思》:“复欲赋《三都》……遂构思十年,门庭藩溷皆著笔纸,遇得一句,即便疏之。” |
笔阵 | bǐ zhèn | 词语解释 1.比喻写作文章。谓诗文谋篇布局擘画如军阵。2.比喻书法。谓作书运笔如行阵。 国语词典 形容人笔力雄健而有法度,有如战阵。 南朝梁.萧统〈锦带书十二月启.太簇正月〉:「谈丛发流水之源,笔阵引崩云之势。」 唐.杜甫〈醉歌行〉:「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独扫千人军。」 网络解释 |
笔障 | bǐ zhàng | 词语解释 1.画屏。 网络解释 笔障 bǐ zhànɡ (笔障) 画屏。 清 曹寅 《题》诗之三:“一夜江风开笔障,西滩雪翼更精神。” |
笔仗 | bǐ zhàng | 词语解释 1.谓书画诗文的风格。2.笔战。 国语词典 笔迹、笔墨。 明.高明《琵琶记.伯喈五娘相会》:「细端详,这是谁笔仗?觑著他教我心儿好感伤。」 网络解释 笔仗 笔仗,bǐ zhàng,(1).谓书画诗文的风格。(2).笔战。 |
笔战 | bǐ zhàn | 词语解释 [word battle;written polemics] 指通过文字进行论战 国语词典 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,进行辩论。 以笔代枪,进行攻心战略。 如:「我们要对敌人发动笔战。」 执笔手颤抖。 宋.张舜民〈自题画扇〉诗:「眼昏笔战谁能画,无奈霜纨似月圆。」 网络解释 笔战 通过描写语言文字进行激烈的争辩 |
笔悬 | bǐ xuán | 词语解释 1.文具名。用以悬挂毛笔的架子。 网络解释 笔悬 基本解释 笔 (笔) bǐ 1.文具名。用以悬挂毛笔的架子。 |
笔宣 | bǐ xuān | 词语解释 1.谓以文字表达。 网络解释 笔宣 清·沈复《浮生六记·闲情记趣》:“佛手木瓜亦有供法,不能笔宣。” |
笔性 | bǐ xìng | 词语解释 1.书画诗文中所表现的作者各自的风格特点。 国语词典 作者笔下自然流露的风格。 《儒林外史.第五五回》:「只是自己创出来的格调,由著笔性写了去。」 网络解释 笔性 笔性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bǐ xìng,是指书画诗文中所表现的作者各自的风格特点。 |
笔形 | bǐ xíng | 词语解释 指汉字的笔画和由笔画构成的形体,如‘一’、‘丿’、‘亠’、‘扌’等。 网络解释 笔形 笔形,读音 bǐ xíng,汉语词语,基本意思为笔画的形状。 |
笔心 | bǐ xīn | 词语解释 [pencil lead] ∶铅笔的芯子 [refill] ∶圆珠笔的芯子 国语词典 装于铅笔、原子笔等内部,可供书写的固体铅蕊或液态油墨。也作「笔芯」。 网络解释 笔心 【】 【】 【引证解释】 ◎ 笔心,笔芯 bǐxīn,bǐxīn (1) [pencil lead]∶铅笔的芯子 (2) [refill]∶圆珠笔的芯子 |
笔削 | bǐ xuē | 词语解释 [improve;raise a literary composition to a better quality] 敬称。请人修改文章 留情笔削,敦悦丘、坟。《晋书皇甫谧传》 国语词典 笔,记载。削,删除。古代用竹简记载文字,有所更改就用书刀刮削,所以称为「笔削」。语本《史记.卷四七.孔子世家》:「至于为春秋,笔则笔,削则削,子夏之徒不能赞 |
笔外法 | bǐ wài fǎ | 词语解释 1.指意在言外的笔法。 |
笔思 | bǐ sī | 词语解释 1.犹文思。 网络解释 笔思 笔思,读音bǐ sī,汉语词语,基本意思为犹文思。 |